从淮南到鄂尔多斯,从离家10公里到1000公里,驰骋煤海二十余载,无论在哪,他的“匠心”精神和劳模品质始终没有改变。工作中留下了他坚强的印记,地壳深处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,默默无闻的奋斗诠释了他的“匠心”精神,他就是淮河能源集团“劳动模范”色连二矿信息中心任德义。作为“北移”大军中的一员,从熟悉的故土来到陌生的地方,无论是北方冬季严寒刺骨的气候,还是离开故土的丝丝感伤,他始终坚持用“匠心”书写初心,铸就劳模品质。
争做智能化建设中的螺丝钉
他凭借自己熟练的岗位技能,像一颗螺丝钉一样与智能化建设拧在一起,他开始大胆探索智能化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技能,从新设备入手,勤学苦练,触类旁通,先后掌握了智能化设备中的通讯、视频、网络、人员定位等多种设备原理的安装调试技术,练就了智能化设备运行状态“一看明”、“一查准”、“一摸清”等安装调试绝技绝活,特别是对新设备调试安装技术的掌握,为该矿缩短了建设工期,降低设备故障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其中,由他提出的3项安装调试技术改进建议,均被智能化建设厂家采用。
担当全员创新的领军人
俗话说干一行、爱一行,但如今社会还必须精一行、通一行。作为新矿区的老矿工,他始终发扬着钉子精神,积极进取、创新工作、攻无不克。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。该矿同样在技术革新领域掀起了新的浪潮。该矿积极创建由任德义负责的“自动化创新工作室”,提供了创新实验室、创新电子平台等创新交流平台。设置以任德义为首的10余名创新导师,针对矿井智能化建设技术研究应用课题进行攻关。任德义担任攻关小组长,着力制定各个系统的安装调试改造技术方案,为矿井智能化建设缩短工期一个月,任德义带领的自动化工作室也被集团公司评为“2021年度青年文明号”。
图为任德义指导同事学习配置网络设备。
勇担重任匠心铸就成功
2022年4月,综合机房进行模块化机房改造,机房内所有的设备和线缆都要迁移,当时,由于缺少图纸和资料,很多设备和线缆根本就不知道用途和去向,这就为机房设备的迁移造成了很大困难。近百台设备的功能和位置,近千根线缆的走向和作用都要统计和绘图。那一段时间,任德义天天泡在机房里,拿着纸笔在乱如蜘蛛网的线缆中钻来钻去,用手一点一点的把线路的走向捋出来,一边捋线一边记录,一干就是大半夜。最后把机房所有设备的功能和线缆的走向登记在册绘成图表。为综合机房的升级改造如期完成,机房设备的顺利迁移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做立足生产一线的授业者
矿山的生活,培育了他豪放的热情。把青春献给矿山是矿工的价值,把技术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是任德义的希望。任德义是一位老同志、老大哥、老技术人才。说他老,是因为他在部门中算年长者,技术老到,经验老练。但他一点儿也不倚老卖老,作为班组的一员,任德义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,尽心尽责做好“传帮带”工作。在业余时间内他兼职培训教师,根据课程安排,不定期为培训人员讲课传经。他常说:“一个人技术过硬不算硬,一个团队的技术过硬才是硬。”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,全班的职工养成了学技术、钻业务的良好风气。现在全部职工的技术和水平都提高了一大截,个个都能独当一面。
甘当默默无闻的贴心人
为把自动化班带成一个家庭,他总结出了“五点贴心亲情工作法”的班组文化。在研究人的本能和弱点过程中,着重解决职工思想问题,化解他们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焦虑、畏难情绪,及时解决职工的畏惧心理和惰性思维;在关注人的需求点上,他带头成立了“互助小组”,一人有事,全班帮忙,解决了职工后顾之忧;在培育人的积极性上,通过“传帮带”,不断提高职工的工作技能和岗位技能,调动职工钻技术、学业务的主动性;在放大人的优点上,积极鼓励激励职工,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,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;在调动职工的价值点上,通过创新创效,使职工真正感受到人生处处有精彩,工作处处有平台。任德义所在的班组,连续多年被评为“先进班组”,多名职工被评为“先进个人”,实现了个人追求,体现了人生价值。
在色连二矿的建设发展过程中,任德义长期甘当无名工匠,在平凡岗位上像老黄牛一样辛勤耕耘,用智慧、汗水和双手,为企业发展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,不愧为时代劳模!
作者:郑雅萍、赵伟
编辑:石佳俊
审核:刘杰
终审:王国强